一、活动背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基因图谱,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智慧。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现代生活方式变迁,大量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代、技艺失传的危机。在此背景下,教育部联合文旅部启动"非遗进校园"工程,将非遗传承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通过非遗研习、数字传播、文创开发等实践活动,搭建起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对话桥梁。这类活动既响应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战略部署,也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育平台,使非遗保护从单纯技艺传承升华为活态的文化再生产过程。此次活动结合当前热门的AI工具进行联合创作,为非遗内容的呈现提供更丰富的素材。
二、组织单位
主办:重庆市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承办:重庆市民办高等学校图书馆协作组
协办:重庆工程学院图书馆、重庆超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三、活动时间
校内初赛:2025年5月11日前
市级线下决赛:2025年5月23日
四、参赛对象
全体在校生
五、活动主题
AI遇上非遗
六、活动流程
1.校赛
(1)提交作品:参赛学生通过“AI馆员活动入口”参与活动,支持个人或团队报名(团队成员不超过5人),并在5月11日前上传作品至平台。
AI馆员:
https://robot.chaoxing.com/coze?unitId=125453&robotId=8761ee2f76d241b982929615098448e5

(2)参赛作品要求
①作品内容
学生借助AI技术(如超星AI馆员、deep seek等任意大模型工具),从非遗十大门类的代表性项目(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非遗文化内容,创作图片、短视频等数字化作品。
作品须以非遗项目为出发点展开,借助AI大数据分析非遗项目在保护和传承中的现实状况及发展趋势,探索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和创新思维助力非遗的传承发扬,以AI赋能的新颖方式讲述非遗的经典故事、文化内涵、创意生成,让传统非遗活态呈现。
②作品形式
提交内容一:要求提供不超过4分钟的视频,视频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个人拍摄的视频、录制的PPT讲解视频或素材剪辑视频等;作品导出格式为MP4,视频容量≤200Mb。
提交内容二:上传一份PDF版文字说明(不超过1000字)。文字说明包含如何利用AI(如借助deep seek、超星AI馆员等大模型工具的过程),以及选取的非遗作品的名称、设计理念、创新之处等。
(3)评审标准
校赛的具体评审标参照市级比赛要求。
2.决赛
各参赛馆根据对校内初赛结果,推选2个参赛团队参与最终决赛。各参赛馆须对本校推荐作品进行内容审查,确保作品紧扣主题,内容积极健康。如推荐作品不符合要求,将由评委综合评选后取消参赛资格。
(1)评分规则
决赛总成绩=视频作品成绩x40%+现场展示成绩x60%。
①线上评分
视频作品采用线上评分形式,参赛学生在2025年5月16日前上传作品至平台,作品与文字说明中不得出现学校、指导老师、学生姓名等信息,由专家根据评审标准进行盲评打分。
②现场评分
现场展示采用现场评选形式,暂定2025年5月23日举行线下决赛,由各专家组成评审组进行现场评选。
(2)现场展示要求
参赛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参赛,每队人数不超过5人;现场展示须结合所提交作品内容,将所要表现的非遗内容表演出来,可通过演讲、舞蹈、话剧、情景剧等形式展示,时间不超过4分钟;背景视频可使用参赛视频,也可另行制作,类型不限,但需结合所展示主题内容。
七、奖项设置
校赛:支持第二课智育加分,一等奖2名(1分),二等奖4名(0.8分),三等奖 6名(0.6分)参与奖若干0.4分,获一、二、三奖者颁发荣誉证书。一等奖获奖者将代表学校参加重庆市高校图工委主办的决赛。
市赛:各奖项最终的设置将根据参赛馆及推荐的作品数量酌情增减,获奖者将获得由重庆市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签发的证书和奖金(或奖品)。
八、评分规则
1. 视频作品评分标准:
主要从选题与创意、内涵与价值导向、AI技术应用、视频制作质量等方面评审打分,并设置加分项。
2. 现场展示评分标准:
主要从主题选择、展示内容、现场表现力、形态仪表、创新创意等方面评审打分。
